2019-08-21 15:29:02
古语有云:“百病多由痰作祟,怪病从痰而治”。对于“痰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,许多现代病,如老慢支、慢阻肺、肺气肿、肺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,都与痰邪有关。咽喉有痰,如果能咳出来就会舒服很多。下面补肺丸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:
“痰”是什么?
说到“痰”,大家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、由肺和气道排出的病理性黏液。实际上,中医学中“痰”的范围非常广泛,包括“有形之痰”何“无形之痰”。
1、有形之痰:指咳吐而出,我们可以看见的或听到咳声的痰液,以白色、黄色居多,也有绿色、黑色,是从肺里排出的痰,如咳嗽吐痰、喉中痰鸣等。
2、无形之痰:指外表不易被看到,但可通过触摸感受到,比如柔软处、增厚处、肥满处等。存在人体脏腑、经络、皮里膜外等,随着气的流动,或停留,阻碍身体的气机。
正常人痰液很少,只有当呼吸道黏膜和肺泡受刺激时,分泌物增多,才有痰液咳出。因此,当痰液过多或是较平时有明显改变时,多提示疾病的发生。
“痰”从何来?
中医学认为:“肺为贮痰之器、脾为生痰之源、肾为生痰之本”。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,痰从肺出,但是咳痰均非肺之独病,它的产生主要与肺、脾、肾关系密切。
① 肺主呼吸,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。
人从外界摄入的液体等,先到脾胃,再到肺部。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,水液得以向下运输至膀胱;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,将津液布散于周身。当邪气侵袭肺时,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,成为贮痰之器。
② 脾主运化,最怕受困(气困、湿困)。
如果湿邪侵犯,或思虑过度、劳倦及饮食不节,都能伤脾而失去运化功能,津液转输不利,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,上输于肺。脾受痰湿愈重,则越虚,痰越多。
③ 肾主水和气,助肺气肃降,助脾健运。
向下运输至膀胱中的水液,在肾火的气化作用下,一部分(浊中之清的部分)向上运输于肺,润养肺金,一部分(浊中之浊的部分)化为尿液,排出体外。
“痰”常见辨证分型
主要类型有寒痰、热痰、湿痰及燥痰等等。
1、寒痰
痰呈白色,病人怕冷,喜欢喝热的,舌苔薄白。这种情况多由感受寒邪引起。患者可以多用些陈皮、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,同时治疗风寒感冒。
2、热痰
痰黄黏稠,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,转化而来,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,舌红苔黄。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。饮食要清淡,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,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。
3、湿痰
痰为白色稀水样,病人有身体沉重、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,舌苔薄白或白腻。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(如居潮湿环境),使肺、脾功能失调,或者饮食过于油腻,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。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、山药等食物。同时加强锻炼,控制体重。
4、燥痰
痰黏稠不易咳出,病人感觉口鼻咽燥,舌苔薄黄。这时要多喝水,可适当食用药膳:沙参、麦冬养阴,紫菀润肺燥,桑白皮泻肺火,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,室内可用加湿器。
“痰”要不要排?
养无极补肺丸提醒您:要排!呼吸道肺部疾病患者的痰液,说白了是脏东西,是细菌、病毒、微生物、支原体包裹而成的,如果排不出,就会反复滋生细菌病毒感染发炎,造成呼吸道肺部环境脏乱差,还会堵塞气管,引起咳喘症状反复发作。最好还是化痰或排出。每天2粒补肺丸,补肺、专治咳痰喘!用于肺气不足、咳声低弱、气短喘咳、干咳痰粘、咽干舌燥。